從市政型參與式預算 探討行政官僚對公民參與的態度

隨著臺灣民主政治的發展,各地方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參與式預算

(participatory budgeting,以下簡稱 PB),希望能夠達到開放政府、行政革新的目標。然而,公民參與多元、公開的特徵,與官僚組織所強調的專業、層級節制大相逕庭,而PB 制度本身的模糊性,及其將民眾納入公共資源分配的過程,這樣的參與模式也帶給傳統的行政官僚相當大的衝擊與挑戰。從過去相關參與機制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行政機關若忽略將公民參與的結果與既有行政程序進行妥善的銜接,使官僚體系在推動時會面臨制度或實務上的困境,導致執行成果不如預期,進而影響民眾的效能感及未來的參與程度。

綜觀臺灣目前發展的多元 PB 模式,究竟此新興型態的公民參與機制會如何影響行政體系,本研究將聚焦在與公部門互動最為密切的「市政型參與式預算」,挑選我國推動 PB 的先驅城市——臺中市,運用深度訪談的方式,訪談承辦提案的行政人員,藉以瞭解臺灣當前的行政官僚如何認知、面對公民參與,並探討目前推動PB 所面對的困境,以及影響 PB 執行成果的因素,透過行政官僚的角度針對現行制度與環境提出評估與修正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臺中市參與式預算的提案執行過程面臨的主要困境為制度本身的不足,包括預算、可行性修正機制、跨局處協調機制,及與既有制度未妥善疏通等問題;此外,與民眾頻繁的溝通也是主要的挑戰之一。分析提案執行成果,提案類型屬於小型的硬體設施在施作上較為單純、順利,軟體的提案則多回到行政機關既有的政策或申請管道,除提案性質,成案時間、提案複雜度與地方政治皆會影響提案執行的結果。臺中市的行政官僚對公民參與的理念抱持正面的態度,但普遍不熟悉或不滿意現行 PB 制度,其態度亦受到長官及行政首長的影響,PB 雖未帶來顯著的行政革新,公部門的角色卻因此化被動為主動。環境層面,臺中市的社會環境具推動潛力,在政治上卻仍受到地方政治的阻礙。最後,本研究針對參與式預算的制度與推動方向提出修正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