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人工智慧對公共政策在政策倫理的對話之初探

中國生物學家賀建奎,宣稱經過基因編輯(gene editing)的雙胞胎姐妹,11 月於中國出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個震驚世界的訊息發布後,雖然被視為歷史性突破,但也引起各國科學家批評,連中國也有122 位學者聯署抗議。為何透過基因編輯出生的嬰兒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除了害怕人類從此可以扮演神的角色、改變人類的進化原則外,其實隱含著人類對於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無法確定性、恐懼與害怕、與倫理道德的考量。

自從1960 年代開啟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魔法門,AI 人工智慧一直是一個充滿衝擊性的話題。近年來隨著相關研究的發展與運用科技的成熟,AI人工智慧不僅是近年來最受到矚目與討論的科技話題,也是最引人擔憂與煩惱的公共議題。令人欣喜的是,隨著AI 人工智慧相關的研究與技術紛紛進入多門學科,很多困擾人類已久的問題,如重大疾病,可能都能夠迎刃而解;但是令人擔心的是,AI 的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衝擊,可能會徹底瓦解人類最基礎的社會、經濟、文化與生活的結構。因此,對於AI 的發展,學術社群與實務領域的先驅者均充滿著憂喜參半的情緒。

依照學者的資料分析,美國高科技公司對AI 科技相關研究投入的經費由2010 年的17 億美金成長到2014 年的149 億美金,四年內成長將近9 倍。在2014-2015 年,科技巨擘如Google、Microsoft、Apple、Amazon、IBM、Yahoo!、 Facebook、與Twitter 等,總共投資或買下26 間AI 或機器學習相關的公司,花費了50 億美金。據估計,2013 年醫療相關產業投資在AI 的金額高達138 億美金,電子產業也投資了97 億美金,網路公司投資了77 億美金。相關學者並且預估在未來10 年內,AI 產業對於經濟的影響將高達2.95 兆美金。

表面上看起來,AI 人工智慧的蓬勃發展,與相關科技運用的進步,似乎會為人類未來的生活帶來無盡的便利,這種對於AI 人工智慧充滿樂觀的想法,是促使AI 人工智慧突飛猛進的原動力,所以,某些學者認為相關機構如學術界與政府不應該限制AI 的發展,反而應該運用不需許可創新(Permisionless Innovation) 的概念,鼓勵AI 的各種應用發展,鼓勵百花齊放,直到出現明顯而立即的危機方休。但是在另一方面,有識之士與相關利益團體,卻對AI 相關科技的發展提出嚴重警告,告誡人類如果過分依賴AI 人工智慧等的發明,不僅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社會的秩序與結構立刻會面臨挑戰,如勞工政策與社會安全政策可能會面臨全面崩潰的情形,而產生更為嚴重的社會衝突;甚或可能有一天人類全體會受到AI 人工智慧體的反噬與控制,導致全體人類淪為AI 人工智慧體的奴隸、甚或滅亡。這種對於AI 人工智慧的幻想、期許、讚嘆、與恐懼,以及發展AI 相關科技對於倫理道德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