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風災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模式之探討-以嘉義、高雄、屏東為例
本文主要以深度訪談法研究莫拉克風災之重建過程中,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模式,探討範圍包括嘉義縣、高雄縣與屏東縣。事實上,臺灣非政府組織參與災難救助與重建活動,除了展現相當豐沛的民間力量之外,也持續在災區提供災民優質的災難服務,這可從九二一大地震到莫拉克風災中得到印證。再者,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間協調合作向來是災難救助與重建的重要課題,唯有透過彼此的通力合作,才能在災害援救與災害重建的行動中相輔相成,進而提供災民最迫切的災難服務。不過,從過去實務中也發現,在災難情境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間的協調合作存在許多問題與障礙,而使災難的集體行動難以有效形成。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問題為,在莫拉克重建過程中,嘉義縣、高雄縣與屏東縣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模式為何?是否有所不同?其合作模式的差異性對於重建過程與結果之影響為何?
就理論而言,多數研究提到「網絡開拓角色」、「資源互賴」、「相互信任」是組織間合作協調關係能否形成的核心要素。因此,本文擬先對組織間協調合作關係成功建立的核心元素,進行理論性的探索,進而針對受災嚴重的嘉義縣、高雄縣與屏東縣進行深度訪談,期望描繪出災後重建過程中,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合作過程之現實狀況,最終分析不同的合作模式所帶來的影響為何!初步研究發現,各地方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間的合作模式不盡相同,以嘉義縣為例,嘉義縣政府的祕書長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嘉義支會之負責人,因此嘉義縣政府的主要合作對象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所以其合作過程就相對簡單,磨合時間就相對減少。另外,高雄縣與屏東縣則呈現出鮮明的對比,以高雄縣為例,其主要合作對象為「全國性質」的非政府組織;而屏東縣政府則與「在地型」的非政府組織之合作機會較多,如此不同點所產生之效應,是本研究後續所要探討的重點所在。
張四明、王瑞夆、葉明勳、陳昱旗
服務單位: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生、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生、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生
聯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