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國界的參與民主:桃園移工參與式預算之研究

桃園市政府勞動局在 2017 年針對外籍移工的休閒娛樂活動執行參與式預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 for Migrant Workers 2017,簡稱 PBMW 2017),讓在地的外籍移工可使用母語來表達自己對休閒娛樂的需求並進行提案,其計畫目的是希望能同時發展移工賦權以及行政民主的可能性。以「非公民」(non-citizen)為參與對象的特殊計畫,在理論和實務面都被視為創新發展。依此,本研究的核心問題為:在台灣的政治/行政框架下該計畫如何可行;實際運作有哪些成效;又遭遇哪些挑戰。作者透過資料研究方法,試圖回答上述問題。

研究成果簡述如下:該計劃的主要協作者為桃園市政府勞動局、桃園群眾服務協會,以及專業審議團隊。他們各自有推動計畫的動機:高階文官作為發起人,試圖透過該計畫推動行政改革;政務官則基於優化政治形象與提高政治支持;基層行政人員則是被動的接受命令而執行計畫。相較於此,群眾協會作為移工倡議的在地團體,想透過該計畫開啟移工賦權的契機;而專業審議團隊也藉此擴散並增加參與式民主的經驗。

在不同的動機之下,計畫成果也各有所獲:PBMW2017 作為非公民參與的民主實驗,移工親自參與討論並投票,的確回應了他們的政策需求,改善政府部門在此項政策的服務品質。再者,就治理機制的層次而言,此計畫成功形塑了政府與公民社會的信任與協作治理。主要三方協作者依據對移工政治賦權和參與式民主的共同信念,建立彼此信任而願意共同協作,並在過程中彈性轉換不同角色來回應計畫需求;而其他公民團體和審議專業者的協助支持,也讓實際操作能獲得更多助益,並在移工政策、審議民主與多元文化的議題上,培力台灣的公民能力。然而,就民主賦權的角度而言,該計劃雖在理念上試圖打破國家與階級的界線,賦權移工成為決策主體,但實際上,移工只是計畫的參與者,不僅未授權共同決策;同時也沒有擴大移工社群政治參與的空間。

簡言之,從 PBMW 的案例可發現,「非」公民參與的民主創新,各方行為者仍受到現有的政治社會框架影響,無法依靠單一計畫就達成,必須持續透過台灣公民社會和政府的協作進行擴展,此計畫可視為一政策創新的起點而非最終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