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區的社會空間階層化-「高雄市」的問題與挑戰

高雄市曾經是日本帝國前進東南亞的橋頭堡,1950年代後則因高雄港之故,與全球連結,成為全球航運體系的網絡節點。在過去半世紀中,在中央政府主導下,工業發展一直是高雄市的主要產業發展策略,使得高雄市吸納南台灣(甚至包括澎湖)的島內遷徙人口,成為南台灣最重要的工業地帶,與以農業發展為主的舊高雄縣東半部形成強烈對比。



縣市合併升格將特徵迥異的區域硬生生地納為同一行政區域,凸顯新「高雄市」的社會空間階層化現象,增加地方政府治理的難度。本研究係以合併後的高雄市做為研究範疇,研究者以政府統計要覽、人口與住宅普查資料與其他政府部門資料做為研究分析之依據,並藉地理資訊系統軟體與空間統計分析方法,分析與呈現高雄市的社會空間階層化;再者,研究者以都市社會學理論為基礎,分析與討論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都市治理策略對高雄市空間發展之制約與對社會空間階層化之影響。



不可否認地,社會空間階層化的問題同時受到中央與地方政府部門的制約。包含都市計畫的規劃與實施的都市治理不僅未能解決既有的發展問題,卻惡化區域空間的不均衡發展,致使人口結構的空間不均等分佈與社會空間階層化的問題更加嚴峻。最後,由於台灣的發展有強烈的發展型國家的特徵,公部門對於空間的發展極具影響力,研究者因此針對高雄市的社會空間階層化現象提出可能的策略。